菲律賓將台灣詐欺嫌犯送往對岸,台灣政府以「提高菲勞審查層級」報復,菲律賓政府呼籲台灣勿遷怒於貧苦的菲勞。貴報報導,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認為,這是菲國「倒果為因」,「是他們先沒有善待我們的國家與人民」。官方的鄉愿民粹作風,反映了社會整體對於事件缺乏深度客觀的分析,政治人物的遣詞回應弱化了台灣社會對議題的認識。
台灣政府粗暴的拿移工作為對其母國的外交反制,這樣的政治動作,這十多年來其實並不陌生。為了外交突破的執政利益,從凍結反制、出訪配合、尋覓新外勞外交,台灣政府的移工國際政治學,可謂爐火純青。然而,移工在台灣的勞動環境下墊底,在外交角力下淪為工具。這樣的「移工政治學」暴露出台灣仍沉浸在經濟奇蹟迷思中的優勢民族主義,並且繼續在外交中發酵。
回到王主委指控菲國「先沒有善待我們的國家與人民」的字眼,聽起來實在令人刺耳。是否可以反問:台灣政府又是否真正善待自己國家的人民?
筆者這幾年所接觸到的一群來自菲律賓的華僑,他們的父或母,或因為國共內戰,或是因為滿清末年政府腐敗,而流離到東南亞。根據移民署的規定,他們是所謂的「無戶籍國民」(ROC Nationals without Citizenship),擁有國籍卻沒有戶籍。他們出入台灣仍必須至駐外館取得「入出國許可」方可入出境;三個月的停留簽證,再展延一次;當六個月期滿,就必須離境台灣再返回台灣,繼續另一個六個月。也許就是這樣的身分,他們常常被誤認為是外國人,是非法打工;也使得他們多處於台灣底層的勞動市場中:低薪、沒有勞健保。